咨询文库

传承

发表时间: 2022-12-09 21:45:44

作者: 徐庆

来源: 迈奇咨询原创

浏览:

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。无论社会如何变迁,节日形式如何发展,纪念先人,传承的意义始终不能少。

又是一年清明节,是祭扫先人坟墓的日子。站在奶奶的坟头,再一次地勾起了对奶奶的思念和敬佩。


1


奶奶已经过世30年了,很多印象已然汇入了时间的长流,渐渐地沉淀下去,但有一些记忆却逾加鲜明。最不能忘记的是在我大学毕业工作一个月的时候。一个星期日下午,夏日明晃晃的太阳。时年80岁的奶奶,拄着拐杖,只身从北门外正街三叔的家中(她一直和三叔生活在一起),来到住在南正街(镇江阁附近,现欧洲城所在位置,已经拆除近20年了)的我家里,不由分说,抓起我就走,说要我陪她回去。路上给我讲了之前从未耳闻的家族故事--徐家在湖北宜昌是大家族,爷爷同父异母兄弟六人,爷爷是长房……,然后给我提了两个要求,一是作为长房孙辈,我必须联系其他房的长辈们,把大家族联系起来;另一个是自我父亲以上,徐家四代天主教徒(我父亲的教名是保罗),因此,我必须入教,以保留徐家传统。当时少不更事的我,之前从来不知家族任何故事,突然平白无故冒出了众多亲戚,当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责任;从小又在批判宗教的环境里长大,要求无神论的我加入天主教更是天方夜谭;我自认绝对没有这个义务,也就坚决地顶回去了。老太太非常生气,一路再没有话说,只是用她那瘦削的手指紧紧地攥着我的手,另一只手噔噔地拄着拐杖,一路走回三叔家里;一年半后奶奶离开宜昌,随大伯在成都生活,最后无疾而终。


2


因为家庭成份不好,家里忌讳提到任何有关家族的事,因此我自小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家族的记忆;即使偶而会有很多疑惑,但对于奶奶提过的事,也几乎没有放在心里。只是我后来在成都读研究生时,每月会到大伯家叙旧,这才开始了解了一些家族故事;研究生毕业后又在上海工作了多年,见到自小从未谋面的父亲的表哥和表弟(我叫伯伯和叔叔),以及专门从青岛看望长辈的老表姐;收到伯伯专为我洗的奶奶大家族1937年老照片,家族的故事才慢慢清晰起来;最不能忘记的是2006年,76岁的大伯专程到上海看望他的表哥和表弟;临回成都前一天晚上,和我谈及家族故事直到凌晨三点。这以后,我脑子里的家族记忆才慢慢串联起来,这才发现奶奶的不平常之处:一个家庭主妇,34岁丧夫,要抚养尚幼的儿女;还要作为长房儿媳,处理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;临到晚年,二子(我父亲)英年早逝,白发人送黑发人,她还要勉为其难,把家族的记忆交待给作为孙子的我。无论能力大小,不管结果如何,奶奶终其大半生都在尽其所能完成她作为徐家儿媳的责任,或许这也是她后来可以无牵挂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原因吧。也让作为孙子的我,越来越对她有了更多的敬意,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对于家族的责任和意义。


3


清明祭祖是中国人的传统,2008年4月5日更是第一次成为国民的法定节日。这个节日该如何度过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,观点不同的人或许还会发生争议。2008年清明节我在上海就遇到这样一件事。一天傍晚在下班的地铁上,一位年轻男士和熟悉中国文化的老外就清明节是否该庆祝起了争执。年轻男士说,是节日当然该庆贺;老外说,如果用congratulate, 是要庆祝死人吗?看他们争得不可开交,我觉得好笑,就打了圆场,对老外说,“清明节用congratulate当然不合适,用memorize会更好些,是中国人纪念祖先不忘传承的意思”。这样争执双方才没有继续下去,后来人们在清明相互致礼时或许也发现“祝贺”确实不妥,而改用“祝人安康”。2011年我回到宜昌,终于有机会每年清明为逝去的亲人上坟,每每想到奶奶生前为徐家所做的种种努力,更是感受到清明对于纪念和传承的意义。


4


“清明时节雨,纷纷路上行人,欲断魂;借问酒家何处,有牧童遥指,杏花村”,相比西方人,我们中国人更具有现实精神,可以把祭拜先人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。但在兼顾现实生活的同时,清明还是不能失却了传承的意义。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,我们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承继先人的期望,正如我的太公和爷爷是地道浙江人,但我们家族从他们那时候起,也在湖北宜昌生活一百多年了;我当然也没办法如奶奶期望,和几十年不曾联系的过往大家族保持太多的联系,信仰无神论的我更不可能去皈依天主教;但是家族的故事和记忆,无论如何变迁,还是要一辈辈传承下去,正如奶奶和其他长辈一点点教给我的那样。

1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
鄂ICP备11011478号